贺 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事如此,历史演进朝代更迭如此,绘画艺术概莫如是。因此,石涛一句笔墨当随时代,真是有着永恒的现实意义,适合用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时期、任何一次变迁。中国历史的进程与变迁在画作上反应出来。每一次时局变迁、每一次改朝换代、每一次民族大融合,或分崩离析、或大一统,艺术都随着之变化:或磅礴、或精致、或森严、或简括不一而足。
很多时候,读画是在读史。因为画作背后是时代大背景、人文大背景。时局的安定与否,直接决定着个人命运的安宁祥和或颠沛流离,谁都逃不过。常常是,民族家国命运大潮携裹下的个人命运,不啻于螳臂当车蚍蜉撼树,有几人能做到力挽狂澜,尤其对于只手握笔的文人画者。他们能做的只能在画纸笔墨上呐喊宣泄。所以,往往是,国富民安时,画面一派富丽堂皇(比如唐)或逸情逸致(比如南宋);时局动荡时,艺术呈现一片求新求变态势,这在每一个朝代更迭的过渡期,新朝帝君的喜好和政治举措,直接影响着艺术生态。故而,往往惶惶不安的艺术,寻找着出路和安全感。
《记得那年同坐水墨丹青里的中国美术史》贺疆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很多时候,读画也是在读人。因为画作背后站着的是艺术家,艺术家的脾气性格气质大多会反应在画作上。俗话说文如其人,是有一定道理的,很多时候,画如其人,字如其人,大体上是成正比的。但偶有例外,比如书法家蔡京、王铎等,但若细细究竟起来,未必如此,这且待有兴趣者去研究。一部美术史,是由众多的艺术家参与的关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美术的每一次变革,其实都是艺术家在求新求变,或主动或被动。而美术史每一次变革,又往往是,时代语境下,艺术家个人命运的骞塞多舛长期蕴藉淤积的情绪,在心里浪奔兀突终于找到出口时的宣泄流溢。那诸般的喜怒哀乐忧苦痛伤等等情绪心境都在笔端流淌营运。更有,每个人的性格,先天基础与后天养成,哪里摆脱得掉命运之手的摆布。所以,我们品读画作,其实品读的是人,是人生。因此,艺术,是人的艺术。
每一次品读画作,触摸到画面背后的人的温度、呼吸和气息,触摸他们的心路历程,我常常会感动,也常常会掩卷沉思,写作为何?最初,我单纯只是喜欢画作给我的愉悦,也希望能如是传达给你。但是当我揭开画面背后的面纱,心灵被一次次震颤。欣赏美不能只停留在浅层的愉悦或个人化的解读,而应该是客观地叙说,说它的来龙去脉,说它的前因后果,鞭辟入里地剖析,言说出一家之言的观点、论理和依据。轻松淡远的内核应该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本严谨态度做松灵之事,那才真正是崖际侧畔千帆过,老树前头万树春。
中国传统美术,包罗很多,大而化之,无外乎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人物是发展最早的,但若细分,也是可以分门别类的。我们常说水墨丹青,现代人多泛指绘画,但严格起来讲,它是绘画技法的演变,发展顺序是由丹青而水墨。它是有清晰时间节点的,从晋代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到北宋宋徽宗赵佶的《听琴图》,丹青的使命完成,而南宋梁楷的水墨写意人物,打开了人物画的水墨格局。但究其丹青水墨之变的原因,是受山水的水墨之变的影响。花鸟是最早作为人物画的点景出现的,独立之后,也是经历了丹青水墨之变,毫不例外,也是受山水影响。因此,我们说中国传统美术,其实最主要谈的还是山水画的发展。
所以我们常常说,一部山水美术史,多少朝代兴亡事。江山二字,大可指一个朝代的疆域,小可知一个人的内心格局。这两者无论哪一个都能满足人们的想而不能。因此,不论是指点江山还是寄情山水,其实求得不过是心灵的妥帖安顿。记得曹操的《秋胡行》,云徨徨所欲,来到此间?一个君临四方的人,尚且扪心自问,直入内心地诘问自己省察自己。他说: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是啊,当生命垂垂老矣时,该拿什么来安顿自己。
《记得那年同坐》《依旧西窗月》《今朝风日好》贺疆著 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文中谈及文人画作里常出现的高士形象。对于高士的原型,乾隆帝曾经做过推测,最终选定了两个人物:一为唐朝李白,一为晋人陶潜。其实,李白的《题东豨公幽居》: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诗中早已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高士,谢脁、陶潜者也。
谢朓,南朝山水诗人。他身上洋溢着真正的贵族气质。他的诗能给人岁月悠悠之感,窗外的金戈铁马鼓角铮鸣,于他是潮打空城。无论怎样的坎坷艰难肝肠寸断,在他这里都站成平静的姿态。这才是历尽千山万水之后的真实状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惊艳了整个文化史,世间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陶渊明的文章里,一个在人的心里。陶渊明个我们树立了隐士典范,满足很多为俗世羁绊的人的想象。同样,桃花源就在中国美术史里的山水间。
于我,是想以谢宣城的平静姿态,穿越那美术史的山高水长,把桃花源展示给你看。
于你,是愿以探险胜的激动心情,翻过那美术是的山水丘壑,寻到那心灵的桃花源。
贺疆,女,祖籍河北。美术史论家、作家、艺术策展人。树一家之言:创后未来主义和后水墨两大理论,填补了美术史空白。后未来主义为中国艺术走向提出宏观架构 ; 后水墨理论为中国当代水墨做划时代的书写,为中国水墨发展方向提供可参考方案,并鲜明提出殖民水墨和后水墨两个学术概念。 开散文化评论先河,文笔清新优美又不失犀利,兼具传统文化之美。著有《批评的人生批评家素描》《对面》《记得那年同坐》《依旧西窗月》 《今朝风日好》《禅茶问道》等。策划主持《后未来主义》和《后水墨时代》等系列学术主题展,并策划主持有大中型群展及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