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睿娴博士(左四)参加2019北京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学术主席团圆桌会议
□ 全睿娴 文/图
习近平同志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科学认识致灾规律,有效减轻灾害风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有人说:“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这显然是不对的,人类不能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就是在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最终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我们应当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科学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大自然既有美丽善良的一面,也有咆哮不安的时刻。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我们无法忽视和忘记一幕幕自然灾害发生时的场景:2004年印度洋产生了高达100英尺的海啸,造成约29万死亡;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令多少房屋满目疮痍,多少家庭支离破碎;2011年3月日本东北部海域9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已造成2.6万多人确认死亡或失踪……自然灾害的发生,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人类自身的因素。近20年,本人重点研究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涵盖地震前兆规律、雾霾、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城乡规划与建设等,创立了新的地震学说及相关基础理论。2014年以来先后在《中国改革报》、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半月谈网等中央级主流媒体以及相关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有关地震、雾霾、地质灾害、城乡规划等方面的文章,在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并为我国开拓地震学术研究、雾霾防治、“海绵城市”建设等提供了有益的决策参考。
研究发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治环境、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技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从世界城市分布图不难看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世界人口、城市规模以及经济发展实力的分布,而自然环境,如地震、雾霾、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灾害等,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17年全球灾害性天气和气候事件经济损失,据评估高达3200亿美元,是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一年。从我国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等多部门会商分析统计结果看,2018年,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我国3526.2万人次受灾,6.4万间房屋倒塌,13.9万间严重损坏,65万间一般损坏,直接经济损失1060.5亿元。在世界各国还有许多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发展的案例,无法一一在此陈述。
这些数据和案例说明,自然环境尤其是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由于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相似性,致使一些国家及民众在应对自然灾害上往往偏重于应急处置,预防和治理不够。事实上,多年观察研究表明,加强对自然灾害有效的预防和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其对各国经济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这其中,要创新策略,牵住科学这个“牛鼻子”,依靠切实管用的依据和方法,开辟新路径。
在地震科学研究中,本人曾提出“板块移动”不是地震成因,是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地震成因归纳总结有两大因素:一是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天体引力;重心不稳重力不平衡;二是内在因素,主要表现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和地心吸引力不平衡。另外,地震有很多前兆现象而且大部分是有规律的,只是因各地地形地貌季节等地理条件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地震前兆现象和规律,地震的前兆现象和规律其实就隐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气候变化中,尤其是异常气候的变化。涉及地震科学方面研究论文,发表在相关权威期刊上。
在研究气候异常变化原因及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本人曾研究过灾害的影响,也曾深入探索其中的内在运行规律,提出各国应加强节能减排顶层设计,通过制定严格措施等,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的开采、消耗和依赖,进一步放缓对地球结构的破坏速度,并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减少硬化地面建设面积,加大绿化建设力度,使绿色植被有效转换空气中和地表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研究中国西南震中区等地地质灾害。针对地心引力作用下重力重心失衡,地下资源过度开采、过高过密建筑等原因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本人曾提出解决途径和方案,包括成立专业机构做好西南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地质灾害调查统计分析,组织相关人员就治理和开发西南山区进行科学论证,制定科学合理长治久安的总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视情况采用分片分段步步推进或分片分段同时进行开发和治理,让肥沃的土地规划为农田,贫瘠的土地规划为建设用地,适当提高河床海拔高度,使农林渔业合理布局,人口分工合理,居住环境宜居宜农宜林宜渔宜商等,构建全新的平衡生态系统,科学合理、生活舒适健康的全新环境,让当地老百姓实现千年安居梦。
近年来,我参加了“中法建交50周年”,以中国企业家代表出访法国、摩洛哥;到韩国参加“联合国第28届国际职业妇女大会”;在中巴建交40周年,参加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出访巴西;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北京APEC峰会等,利用这些重要的时机和场合,积极加强与相关政要、外交使官、科学家等交流,呼吁重视以预防和治理为主,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得到了多方面的共鸣和响应。数据表明,中国从2016年以来全国因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有逐年递减的趋势。本人能够贡献绵薄之力,深以为慰。
我历来崇尚科学家的求索精神,又多年奋战在经济社会大潮中,对科学目标的选择理性而清晰,脚步坚定而执着;对经济发展规律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解析。在我看来,科学,一向以问题为导向,因解决问题而生,落脚点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服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研之路从来无坦途,只有甘心攀登和奉献,才能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格局与境界。传播中国科学成果、弘扬科学精神、彰显科学魅力,我无悔付出,也必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科研报国,展现一位科研工作者的理想信念与担当精神。
(作者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地球运行规律与系统科学研究中心主任)